华为的“吓人技术” 能让安卓手机快到起飞?

2018-10-21 11:06:50 来源:互联网作者:佚名 人气: 次阅读 504 条评论

华为的 GPU Turbo 技术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,华为表示该技术可以从底层优化手机 GPU 的性能表现,发挥出手机 GPU 的更多性能,提升游戏等应用场景的表现。...

2018年对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,由内到外都出现了许多变化。设计上,2018年起智能手机行业中“刘海屏”等异形全面屏设计大行其道,屏占比不断攀升;功能上,多摄手机纷纷出现,AI 概念成为主流,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产品理念变得高度统一。

同时另一个现象也更加有趣,各式各样的“底层优化技术”层出不穷,而且大多都加入了“Turbo”字样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手机厂商集体出动去生产汽车了。先有华为的 GPU Turbo、CPU Turbo 技术,后有 vivo 的 Dual-Turbo 双涡轮加速技术,再到 OPPO 的 Hyper Boost 技术,在三个层面对手机进行优化,智能手机厂商的系统加速技术之争已经来到了白热化阶段。

1、“造车”为玩笑,但致力于系统加速是真

在目前的搜索引擎中,只要一搜索“Turbo”字样,满屏都是华为的 GPU Turbo 技术,但这并不代表华为是首家将“Turbo”营销概念带到智能手机中来的厂商。

如果没记错的话,在2014年,摩托罗拉发布期间手机 Moto Droid Turbo,同时推出基于 QC 2.0 快充技术的 Turbo Charge 快充技术,这算是时间比较早的使用“Turbo 技术”的智能手机。

不过摩托罗拉的 Turbo Charge 技术的具体内容并不是软硬件系统相关,所以无法和华为、vivo 和 OPPO 的技术相提并论。

华为的 GPU Turbo 技术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,华为表示该技术可以从底层优化手机 GPU 的性能表现,发挥出手机 GPU 的更多性能,提升游戏等应用场景的表现。

vivo 的 Dual-Turbo 技术指的是针对系统层面和游戏层面进行底层优化,具体表现为手机抢红包速度更快、应用流畅性提升、防卡顿等,而在游戏方面则是各类游戏的流畅性提升,帧率更稳定。

OPPO 的 Hyper Boost 技术虽然不以 Turbo 命名,但技术理念和华为、vivo 差不多,而且维度更广。Hyper Boost 技术在系统、游戏和应用三个细分层面对手机进行加速,点对点优化,具体表现也是流畅度提升、相应速度提升、更不易掉帧等。

由此可见,除开没什么实质关联的 Moto Turbo Charge 技术外,华为的 GPU Turbo(乃至后来衍生的 CPU Turbo)、vivo 的 Dual-Turbo 和 OPPO 的 Hyper Boost 技术,出发点都是从底层出发优化智能手机的软件和硬件,改变当下安卓智能手机硬件利用率不高、使用体验不够畅快的现状。

而且这三家厂商在介绍技术的时候都有提到,他们是的技术包含了对安卓底层的修改,可见这三项技术并非流于表面。

2、各种“Turbo”、“Boost”技术可能不做不行

智能手机厂商推出自家的各种系统加速技术,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和潮流。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测,未来小米也好,魅族也好,联想也好,他们也会推出类似的系统加速技术。

除了营销方面的原因外,智能手机厂商研究系统加速技术,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安卓系统的使用体验。我们都知道,安卓智能手机早已经过了从前那段莽荒的阶段,无论是系统完成度还是硬件配置,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因为其开源的特性,和相较保守的资源调度机制,安卓智能手机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持久保持流畅。或许中高端手机的流畅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支持一年半载,但时间一长,兀余数据过多,系统流畅性就会逐渐下降。

比如多次强调自身产品“18 个月不卡顿”的华为就自制了一份图表,图表显示预计 18 个月后 P10 Plus 的流畅性下滑 10.6%,三星 Note 9 下滑 28%。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如何统计的,也不保证华为的数据一定正确,但结合我们的实际体验,这样的预测完全有可能发生,至少性能衰减是会出现的。

推出各式各样的系统加速技术,对手机厂商来说更大的意义是提升产品口碑,获得消费者的支持。随着各种系统加速技术的出现,消费者至少能够知道手机厂商在为提升用户体验作努力,是认真对待消费者的。

更现实的是,这些技术都将成为手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力之一,在市场推广、品牌营销方面都有巨大的利用价值。

3、滑稽且无奈的事实:厂商不惜修改系统底层来适配软件

目前世界上的操作系统非常多,比如我们熟知的 Windows 和 iOS,Mac等等,一直以来只有软件适配系统,很少见厂商会对底层系统进行修改,让系统适应恶劣的应用生态。

安卓系统却正是这个滑稽且无奈事实中的主角,而且这样做的厂商还不止一家,基本上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机厂商,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卓系统进行了修改和优化。

这不难看出,在国内安卓系统对应用生态的控制力几乎为 0。即使安卓系统底层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后台管理规范、资源调用制度,但基本没有哪一款主流软件会乖乖遵从,因此诞生了不少我们口中的“流氓软件”。

小雷未在海外生活过,不知道原生安卓系统在国外的体验如何。但根据 CIRP 提供的满意度数据可以看到,截至 2018 年 9 月,安卓系统的满意度达到 92%,而 iOS 却只有 89%。

在《今日头条 2018 上半年手机品牌网络舆情与用户口碑白皮书》报告中可以看到,主流安卓智能手机厂商的满意度平均在 7.5 到 8 分之间(满分十分),也就是满意度最多就 80%,低于海外类似数据。

在如此满意度下,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外手机厂商基本不会捣鼓系统加速技术,因为根本没有必要。海外的安卓系统看起来挺正常的,但国内的安卓却不是。

归根到底,作为一个开源系统,安卓在中国基本处于“野蛮生长”的状态,也缺乏统一的、权威的应用管理手段,种种因素的恶性循环,让安卓系统的体验变得残次参差不齐。

遵从操作系统的各种规范,改善应用生态,优化应用体验,这本应该是App供应商的工作,但到最后变成了谷歌安卓、手机厂商的工作。如果安卓应用生态无法改善,那么这些加速技术,就有存在的必要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相关文章